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动态信息
分享到:
《榜样力量·新时代退役军人展风采》系列报道|朱智坤:产业振兴路上阔步行
  • 发布时间: 2025-08-26 08:35
  • 来源: 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  • 字体【      】

8月18日,走进新邵县陈家坊镇朱家村,只见一条条水泥路串联起家家户户,一栋栋房屋整齐排列,分布在道路两旁。村里的广场上,休闲健身设施齐全。

“我们村不仅通了水泥路、建了商业小区,开办了酒店,还有不少企业入驻,如今面貌焕然一新。”说起村里的变化,朱家村党支部书记朱智坤言语间满是欣喜与骄傲。

“回来就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”

1994年,18岁的朱智坤怀揣着邵阳人“吃得苦、霸得蛮”的拼劲应征入伍。服役期间,他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,获评“优秀士兵”4次。

1998年退役后,朱智坤在广东沿海务工,靠努力拼搏成为一家五金公司的主管。然而,家乡的山水和乡亲们的殷切期盼始终像一根无形的线,紧紧牵动着他的心。2010年,事业有成的朱智坤毅然作出一个决定:放弃高薪职位,回到朱家村。

“当时我一个月工资有一万多元,但我毫不犹豫就回来了。”朱智坤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眼神坚定而执着。彼时的朱家村,十余年未建新房,泥巴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,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,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。

(过年前为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)

“回来就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。”在广东务工时,朱智坤发现当地农村环境宜居,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的第一天,他便在心底暗暗发誓,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好。

“中途撂挑子我也不放心”

面对朱家村“无路无产业”的困境,朱智坤深知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。他敏锐把握村里与镇里一河之隔的地理优势,于2011年成功争取到省“六到农家”项目,推动村里首次实现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入户,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,开启了村庄的提质改造之路。2017年底,该村实现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。

2014年村里建起砖厂,却多是外来务工者。2018年,朱智坤成立劳务公司,承包砖厂用工,为村民创造20余个岗位,吸纳5名脱贫群众。脱贫户朱友桥因需照顾患病妻子无法外出,公司提供弹性岗位让他月薪达5000元,既保障基本生活,又提升了生活质量。“在这里工作,最低月薪5000元,多劳多得能有七八千元。”村民增收让朱智坤倍感欣慰。

(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到田间地头)

“项目和思路不能半途而废,村里的党员、群众都希望我留下,中途撂挑子不干了,我也不放心。”202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,朱智坤就带领朱家村在振兴路上稳步前进。

“可持续发展必须靠产业振兴”

“乡村振兴不能单靠外部输血,关键要有自己造血的能力。村里的可持续发展,必须靠产业振兴。”为此,朱智坤带领村干部多方奔走,积极开展招商引资。

如今,滨江丽城商业小区、家纺服装产业园已在朱家村拔地而起。该村成功引进了服装厂、箱包厂等6家本土企业,为当地提供了超过300个就业岗位。

“企业引进来只是第一步,服务好才是关键。”朱智坤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落地过程中的各类矛盾,协助完成厂房租赁,引导村民支持项目建设,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让企业安心扎根、稳步发展。

2018年底,朱智坤主动联系在邵东经营箱包厂20多年的石书文,邀请他回乡办厂。起初,石书文对配套设施、物流距离和技术要求心存顾虑。但在朱智坤的真诚打动和回报家乡情怀的共同推动下,他于2019年初将工厂迁回朱家村。目前,该厂生产平稳,80多名员工中绝大多数来自本村及周边村庄,月平均工资超过4000元。

对于产业振兴带来的变化,村民卢立婷感受颇深,“以前我一直在家带孩子,没有收入来源。现在在箱包厂上班,既能照顾家庭,每月还有稳定收入。”

“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,建设好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朱智坤坚定地表示,“我将继续发挥军人本色,带领村民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。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主办单位: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
联系电话:0739-5399291